秋高气爽的北京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体育盛事——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,10月20日上午7时30分,随着发令枪响,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跑者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沿着长安街一路向西,开启了42.195公里的挑战之旅,经过激烈角逐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阿贝拉和莱特·格布雷西拉西耶分别以2小时06分45秒和2小时21分18秒的成绩夺得男女组冠军,双双刷新赛会纪录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,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
本届北京马拉松赛是自1981年创办以来的第43届赛事,也是疫情后首次全面开放国际选手报名,组委会数据显示,今年共有超过12万人报名,最终通过抽签选出3万名参赛者,其中包括来自埃塞俄比亚、肯尼亚、日本、美国等国家的200余名精英选手,赛事路线延续经典设计,从天安门广场出发,途经西单、金融街、昆玉河、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等地标,最终抵达终点奥林匹克中心区庆典广场。
北京市体育局局长在赛前发布会上表示:“北京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今年我们进一步优化了赛道补给、医疗救援和志愿者服务,力求为选手提供世界级的参赛体验。”
非洲军团强势领跑,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埃塞俄比亚选手特斯法耶·阿贝拉从30公里处开始加速,甩开肯尼亚卫冕冠军基普乔格·坎迪,最终以2小时06分45秒冲线,将赛会纪录提升了1分12秒,赛后采访中,这位25岁的新科冠军难掩激动:“北京的赛道太棒了!观众的热情给了我巨大能量,最后一公里我甚至听到了用中文喊出的加油声。”
女子组方面,埃塞俄比亚名将莱特·格布雷西拉西耶以绝对优势夺冠,她的成绩2小时21分18秒同样打破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张新艳以2小时26分33秒获得第四名,创造了近五年来中国女子选手在北马的最佳战绩。“今天的状态比预期更好,”张新艳说,“虽然没能站上领奖台,但和世界顶尖选手同场竞技让我学到了很多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大众选手中也涌现出许多感人故事,67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以4小时22分完成个人第20次北马,他手持“跑向健康”的旗帜,引得沿途观众纷纷鼓掌致敬;视障跑者李明亮在陪跑员的协助下以5小时08分完赛,用实际行动诠释了“体育无界限”的精神。
科技赋能赛事,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智能领物”系统,选手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在10秒内完成装备领取;赛道沿途增设8个“动态补给站”,通过实时监测选手配速调整补给物资分配,组委会与环保组织合作,推出“零废弃马拉松”计划——所有补给站采用可降解杯具,赛后回收的塑料瓶将通过特殊工艺制成纪念奖牌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科技与环保的结合,让马拉松不仅是一场竞技,更是一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。”赛事总监在接受采访时介绍道,这一理念也得到跑者积极响应,来自德国的环保跑者安娜·穆勒背着自制垃圾分类袋参赛,全程捡拾了3公斤废弃物澳客足彩网:“每个人都能为地球做点小事。”
全民健身热潮下的思考
北京马拉松的火爆折射出中国路跑运动的蓬勃发展,中国田径协会数据显示,2023年全国共举办马拉松及相关赛事1828场,参与人次突破700万,体育产业专家指出:“马拉松已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引擎,但赛事同质化、服务精细化不足等问题仍需关注。”
对此,本届北马尝试创新:在博览会增设“科学跑步讲堂”,由运动医学专家免费提供体能评估;赛后恢复区引入中医推拿和低温冷疗舱,帮助选手快速消除疲劳,这些举措获得广泛好评,韩国跑者金志勋称赞道:“从细节能感受到组委会的用心。”
随着最后一名选手在关门时间内抵达终点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画上圆满句号,组委会宣布,明年赛事将首次设置“京津冀协同发展特别组”,邀请三地跑者共同参与,秋日阳光下,完赛奖牌闪耀着拼搏的光芒,而马拉松精神——挑战自我、永不止步——将继续在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传承下去。